Events & News

中歐時尚研究院:AI賦能時尚品牌設計

2025-05-18 16:56:03


本文根據香港高等商學院院長、中歐時尚研究院院長吳波教授在中國服裝供應鏈峰會的主題演講和對話整理而成。接下來,請跟隨中歐時尚研究院一起回顧【品牌新勢力論壇】的精彩亮點!




設計與創新

-通過文化、藝術與時尚重新設計商業

吳波教授從2024與2025年麥肯錫×BOF時尚行業報告切入,深入解析時尚產業的關鍵詞:

AI的商業轉折點作用:AI正從營銷、設計到品牌管理全面重塑時尚產業鏈,誰先掌握,誰就擁有先機。

品牌力決定生存空間:未來不再是產品競爭,而是品牌競爭。中國大多數品牌仍停留在“賣貨”的階段,而非構建完整的品牌價值。

老齡經濟、戶外場景與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幾年持續增長的新藍海,尤其是運動時尚與功能性休閑,已從趨勢走向主流。

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訂單外流、成本高企,中國制造必須靠“設計+品牌+創新”贏得回流。

他指出,品牌不再是產品的附屬,而是核心價值的外化。演講中,吳教授以“5W設計法則”“創造完整解決方案”“品牌故事構建”“拒絕妥協的設計精神”以及“同理心與共情力”五大維度,深入剖析設計與品牌建設的底層邏輯。他強調:“如果連自己都不願穿的產品,如何打動消費者?真正的品牌,是以精神內核喚起共鳴,是用極致打動人心。



【人工智能時代品牌設計進化論】

科技賦能 X 文化覺醒 雙驅動下的品牌戰略新探討

吳波教授講到:

最近幾年,從北京時尚周、上海時裝周,到我們走訪米蘭等國際舞臺,都能看到一個明顯趨勢:中國時尚產業發展非常迅速。還記得2016年我們開始討論“可持續時尚”?各大高校、行業論壇都在辦相關峰會;2018、2019年又興起了“元宇宙”概念。到了今年春節,又一個話題刷屏了:AI——人工智能。這個“春節不像過年了”,像在過“AI年”。其實,AI現在早已不僅僅是學術圈、科技圈的討論,而是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教學、管理、設計開發等方方面面。但我們真的開始用了嗎?我覺得大多數人還處在“觀望”階段。可全球已經不一樣了,麻省理工有一句話:“一天不聊AI,就已經OUT了。”


所以今天我們請來了4位專家,分別是贏家時尚集團PR總監徐志東、深圳市服裝供應鏈協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原創時裝周組委會主席楊春華、古悅日季品牌創始人兼主理人悅悅、達旦數生創始人&CEO、深圳市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人之一孫立發博士,希望幾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展開交流。



吳波教授:作為贏家時尚集團公關傳播方面的負責人,徐總您怎麼看待AI以及設計創新的?

徐志東:AI在設計產業鏈中已全方位介入,從企劃、設計、效果圖、樣衣生成到紙樣交付,覆蓋度越來越高。目前不僅能生成設計圖,也能從效果圖生成接近實物的圖像,已在行業中大量應用,尤其在時裝周上也已看到許多AI作品。

但是設計創新的根本在於品牌DNA,AI可以生成無數圖像與設計,但企業要思考的是:什麼是我們的品牌核心?品牌創新不能是無根的視覺堆疊,而是要建立在清晰可識別的品牌DNA之上,否則只是“自我感動”,而非市場認可。


吳波教授:從供應鏈資源整合者的角度,您覺得AI如何與產業結合?

楊春華:AI工具確實可以提升效率,但問題是:大家到底有沒有做好“接AI的能力”?

比如我們展會現在服務3000多家供應鏈工廠、面輔料商家,很多老板聽說AI很熱,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不知道該從哪一步開始。是建圖庫?是訓練模型?還是要先招人?——這些都沒有清晰路徑。

我個人覺得,AI的普及,接下來一定會像當年電商、短視頻一樣,從“看不懂”到“離不開”。但中間這段過渡期,需要有人把話“翻譯”清楚。所以我建議設計師、品牌方、供應鏈企業,都應該找一個靠譜的AI合夥人或顧問,不是學個工具就完事,而是融入思維方式。


吳波教授:這個建議非常實用。那我們接下來請悅悅老師,從新中式品牌主理人的角度,您怎麼看AI?會用它嗎?擔心被它“替代”嗎?

悅悅:坦白說,我對AI等新技術的應用仍處在探索期。但我始終認為,創作的核心始終是設計師本身。AI更多像是一種輔助性的工具,它無法取代人的創造力與直覺,但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靈感”的產生,幫助我們更快地把想法落地。


吳波教授:“加速靈感”這個說法我很喜歡!那最後我們請孫博士回應一下,剛才大家從實際經驗中談了AI的機遇與挑戰,您怎麼看這個趨勢?

孫立發博士:我特別認同大家說的幾個關鍵詞:效率、情感、落地。我們團隊最近幫一個做女裝的品牌做“AI測款”,流程是這樣的:設計師畫好款式草圖--AI快速生成上身效果圖--再投放到私域社群、小紅書、電商渠道去“試水”;看哪幾個款點擊率、轉化率高,再安排打版、小批量試產。這個過程原來要3周,現在3天搞定。

客戶評價是:AI讓設計的反饋從“拍腦袋”變成“看數據”。同時也要提醒大家:AI能生成圖,但沒有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情感溫度。這些,永遠是人類設計師的優勢。所以我一直說,AI不是要替代人,而是要成就人。讓懂設計的人,跑得比別人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