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17:50:04
吳波博士走進會議室時,手機正震動顯示米蘭的來電。作為中歐時尚研究院院長、香港高等商學院院長,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FRSA)終身院士,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POLI.design)榮譽院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委員會主席,他早已習慣這種橫跨時區的節奏。“時尚外交家?”他笑著回應這個稱呼,“我更願意把自己看作一個‘破壁者’——打破學術與產業、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未來之間的無形壁壘。”
破壁者:從書齋到世界舞臺
回顧從時尚學者到產業領袖的轉型,吳波坦言最大挑戰並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而是如何讓“中國設計”擺脫刻板印象。“早期帶品牌去巴黎,買家總期待看到‘龍紋’或‘青花瓷’,”他回憶道,“真正的挑戰是讓世界理解,中國美學遠不止符號,而是一種流動的哲學。”這段經歷催生了他給年輕人的核心建議:深耕文化根系、掌握國際商業規則的語言、並保持“溫柔的叛逆”——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敢於打破既定框架。
針對設計師常面臨的商業化與藝術性矛盾,吳波博士一針見血:“獨特性喪失,常源於對市場的誤讀。商業化不等於媚俗,而是找到藝術表達與消費需求的黃金交叉點。例如‘班曉雪’品牌,將水墨意境轉化為極簡剪裁,既保持東方神韻,又在米蘭收穫訂單。”
教育實驗室:織就未來人才經緯
牛津與劍橋的學術訓練,賦予吳波獨特的“比較視野方法論”。“在劍橋分析維多利亞時期服飾貿易檔案時,我頓悟:歷史貿易路線與今日時尚全球化竟驚人相似。”這促使他融合量化分析與文化人類學,尤其在非遺轉化課題上。“非遺不是博物館標本,”他強調,“我們與蘇州刺繡合作,將‘雙面繡’技法解構,僅保留光影層疊概念,轉化為現代鐳射鏤空工藝,讓歐洲買手看到的是‘創新的詩意’,而非獵奇。”
在香港高等商學院,知識是商業的力量,他主導的時尚EMBA課程堪稱“時尚異能者”培養皿:商學院企業家學員必修品牌設計工坊,設計系學生需解讀財報。“中歐時尚研究院則像一個‘國際橋樑專案部’,”他舉例,“曾協助大灣區某女裝品牌精准對接米蘭showroom資源,通過數據化分析歐洲客群偏好,調整版型與色彩策略,首季即進入義大利多家精品買手店。”
全球棋局:中國時尚的柔韌之力
談及中國時尚的核心競爭力,吳波博士認為在於“柔韌的供應鏈生態與爆炸性創新的耦合”。“大灣區一件樣衣48小時可量產,杭州直播生態讓小眾設計瞬間觸達百萬用戶——這種敏捷度是巴黎、米蘭難以複製的。”但他也預警未來五年的關鍵轉型:從“規模化回應”轉向“價值主導型輸出”。 元宇宙與可持續時尚正是價值重塑的杠杆。“虛擬時裝不是噱頭,它正在解構‘所有權’概念;而可持續時尚,”他指著自己用咖啡渣染制的西裝,“是中國品牌搶佔道德制高點的契機——我們已在為大灣區工廠搭建廢料閉環生態資料庫。”
對於獨立設計師品牌國際化,這位米蘭理工大學POLI.design榮譽院士直言:“切勿迷信四大時裝周光環。許多設計師耗費鉅資走秀卻無後續訂單。更務實的路徑是:先借力‘Fashion Source’等產業展會測試國際市場反響,再通過線上showroom精准觸達海外買手,最後用數據說服時裝周組委會給予官方日程——這是一場需要耐心與策略的‘優雅突圍’。”
灣區引擎:打造世界時尚第六極
作為大灣區時尚委員會主席,吳波博士將“文化傳承與商業創新”的平衡喻為“烹粵菜”:“既要保留老火靚湯的底蘊,也要敢用分子料理呈現新味型。”委員會正構建“文化IP庫”與“數字產業鏈圖譜”,讓潮繡師傅與AI設計師共用資源池。
但他坦言大灣區亟待補足“時尚話語權”短板:“我們有頂尖製造、有消費力、有數字基建,但缺乏自己的‘時尚話語權’。紐約定義商業,巴黎定義奢華——大灣區需要找到自己的‘元敘事’。”他建議中小企業善用灣區政策:“例如前海的跨境資金池可緩解海外行銷資金壓力,南沙的保稅研發倉能降低材料進口成本。”
星啟計畫:給新銳設計的“出海羅盤”
前不久“Fashion Source時尚之源展”和“深圳原創時裝周”組委會推出了一個新銳設計師扶持計畫——“星啟計畫”,旨在搭建校企合作橋樑,通過展會平臺為青年設計師提供展示、推廣及資源對接服務,推動設計成果商業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行業創新發展。針對該計畫的推出與實施,吳波博士提出三項關鍵建議:
建立“國際買手導師制”:邀請歐洲資深買手深度輔導設計師系列開發,從源頭對接市場需求。
打造“虛擬概念實驗室”:利用深圳科技優勢,為新銳設計師提供虛擬走秀與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降低試錯成本。
推動“可持續認證聯盟”:聯合大灣區檢測機構,建立與國際互認的可持續標準認證,成為品牌出海“綠色通行證”。
採訪尾聲,吳波博士望向窗外深圳灣的霓虹:“許多人問,中國時尚國際化需要多少年?我認為更該問的是:我們是否準備好提供一種超越地域的審美價值?當世界因為品牌本身而購買,而不僅因為‘來自中國’——那才是真正的抵達。” 在他眼中,這場突圍沒有終點,只有持續進化的優雅姿態。
吳波博士的名片,是東西方時尚引力場的交匯點。
當他談及將潮繡光影轉化為鐳射鏤空工藝時,辦公桌上並置著英式骨瓷杯與景德鎮茶盞。
“國際化的本質不是自我取消,而是找到能被世界聆聽的表達頻率。”
深港兩地車牌的車在樓下等候——一小時後的跨境會議,將討論如何用區塊鏈技術為大灣區300家面料商建立數字護照。
中國時尚的突圍之路,正在一杯冷萃咖啡與熱普洱交替的節奏中,悄然重構全球時尚版圖。